- N +

民国元年是哪一年-(民国元年是哪一年公元哪一年)

民国元年是哪一年-(民国元年是哪一年公元哪一年)原标题:民国元年是哪一年-(民国元年是哪一年公元哪一年)

导读:

杨枣庄秋水主题:民国元年想象中的民国时间:2022年2月12日14:30地点:永和书亭嘉宾:杨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庄秋水媒体人、纪录片制作人主办:后浪出版社、永和书亭要判断一个事件对历史的影响,不能仅仅依靠后来的概括史书。杨早:今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110年前的

杨枣

庄秋水

民国元年是哪一年-(民国元年是哪一年公元哪一年)

主题:民国元年想象中的民国

时间:2022年2月12日14:30

地点:永和书亭

嘉宾:杨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庄秋水媒体人、纪录片制作人

主办:后浪出版社、永和书亭

要判断一个事件对历史的影响,不能仅仅依靠后来的概括史书。

杨早:今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110年前的今天,清政府宣布退位,从那天起,中华民国真正开始了。

庄秋水:我之前恰巧写过一篇长文,题为《中华帝制的末日》,以2月12日为起点,讲了整个帝制前后是如何垮台的。那么我先做一下介绍。

大家都刚刚庆祝完新年。我们庆祝的一年现在称为春节,公历的元旦是1月1日。事实上,中国之前并没有公历方法。我的印象是,1911年“武昌起义”后,摄政王载沣辞职。他辞职后的同一天,清政府颁布命令,允许人们剪辫,改用公历。在此之前,人们对这一日期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例如,革命党同盟会主张用黄帝来纪念年份;还有人主张用孔子来纪念年,从孔子诞生的那一天开始。

众所周知,中国讲“定正说”,非常重视历法,因为它代表着从天而降的法制。公历于1912年正式实行,但很多人并不接受。当时有一幅对联特别有名。好像是在长沙的兔兔寺里。第一联叫“男女权利平等,男人对男人说话有道理,女人对女人说话也有道理”。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大力推动1月1日庆祝太阳年,但当天却挂了国旗。政府宣布,人们仍然要庆祝我们当前的农历新年,即春节。

整个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新陈代谢的过程。但1912年2月12日左右,许多事情即将发生改变。引起最大反应的是1912年3月的第——号总统令“剪辫令”,该令要求该命令到达当地后必须在20天内执行。我记得梁启超说过,他的厨师辫子被剪掉后,哭得很伤心。满人入关时,叫“留发不留头”。现在你必须剪掉你的辫子。这实际上是一件大事。有些事情一令可以强制执行,但有些事情却可能一百年都不能停。这些在杨藻师兄的《原周记》一书中都有提及。

杨早:不管是书本还是其他什么,我都不太愿意用那些大的概念来统领一切。因为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就可以推断,即使我们属于同一个国家,每个人的关注点仍然有很大不同,每个人的观点也不同。回想起来,110年前,每个人都在思考同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判断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或震撼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后来的概括性史书,因为任何史书都会掩盖一些东西,突出一些东西。

使用公历,中国开始进入近代

杨早:现在历史书上讲到民国元年和1911年辛亥革命,肯定会强调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但从民国元年来看,某些事件对某些群体的影响可能比国家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还要大。比如上海县的城门就没有关闭。这件事对上海影响很大。因为在清朝末年,一旦夜里关闭城门,就无法返回上海县城,只能住在租界里。所以第四大道另一边的妓院有一个词叫“结甘铺”,意思就是不想呆在妓院里,但就是回不去,因为城门关着,所以我在这里住了一晚。“干铺”是指在没有发生任何其他事情的情况下停留一晚。但它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干店”,谁也不知道,就是这么说的。如今城门关闭,所有人都失去了这个借口。这会对很多人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而这个影响可能会超过皇帝的退位。

那么在当时的帝制民国时期,对所有中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事情有哪些呢?一是时间,我们的时间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你可能很难想象,为什么新旧历的转换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你想一想,就别说端午节、过年这样的节日了。就说以前的商家习惯在端午节、中秋节、新年这三个日子结账。通常情况下,基本上都是赊账。——这是中国传统的消费方式,就像我们现在用“.”一样。每逢节日,商人都会上门客气地说:“如果你有闲钱,可以再借给我一些吗?”他是债主,但他想说“请借给我一些”。这是当时的商业惯例。

现在时间变了,商户是应该在新历8月15日还是旧历8月15日索取账户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民国时期实行了——财政年度的制度,这个财政年度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使用新日历还是旧日历?如何与世界其他国家接轨?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将对整个国家的财政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时间的改变不仅仅是过不了旧历年那么简单。

庄秋水:从广义上讲,公历年份为什么要改到那个时候?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与世界联系。包括晚清出使海外的使节,他们都无法与其他人的时代联系起来。这也是一个大问题。于是从上海海关开始,近代就引入了新的时间概念。年代的变化似乎给人一种“时间已经开始”的感觉,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

杨早:我们学历史的时候,看到书上写的任何一个日期,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农历还是阳历?尤其是清末民初,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就得根据上下文来判断,相当麻烦。

关于公历的使用,民国前后基本达成共识。就连清廷也愿意使用公历,尽管反对者也不少。而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岁月的呢?清朝仍须称宣统三年;如果用章太炎的说法,则是黄帝四千六百九十九年;如果用康有为的话,就是“孔子诞辰2489年”。最后,在……的坚持下,各省代表团投票决定采用公历,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时间就是这样变化的。时间对当时的人们影响很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我在《原周记》里写的,武昌那些公务员偷偷在新历5月5日放假,后来被别人查处。农历五月初五还有一天休息,每年过两次端午节。

三百年来,我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自由

杨早:第二个大家关心的就是身体,就是刚才提到的剪辫子问题。剪辫子看似没有那么复杂,但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特别注重礼仪和象征意义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比如说,在座的各位,现在还是正月,有谁去理发了吗?有人有敢理发的叔叔吗?你可能不在乎,但你叔叔在乎。

庄秋水:在北方,人们很讲究正月不能理发。如果他们理发,他们的叔叔就会死。

阳早:我前两天去理发了。预约很容易。我预约了所有以前预约不到的厨师。礼仪似乎并不那么重要。比如,回家过年。看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过,一旦真的要“就地过年”,很多人还是会感到非常的歉意,因为回老家过年是一种强大的影响力。民俗风情。头发也是如此。最初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它被剪了又剪。两百多年过去了,变成叫我砍我都不愿意了。

庄秋水:清朝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引起了巨大的反抗。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多尔衮下达的命令。当时很多江南贵族都无法接受这件事。——我可以投降,但你不能要求我剃光头。

杨早:有几个县已经投降清朝了,但是听说要剃光头就不投降了。所以,身体对一个人的选择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但我最近一直在谈论另一个事实。事实上,我们必须这样看。从200多年前清军入关时的“发而不发”,到1912年的——号剪辫令,其实这个命令并没有那么严格。杭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杭州下令农历新年前剃光所有头发。于是,像鲁迅小说《风浪》里的旗津那样的农民,再也不敢进城了。如果他们去城里,就会剪头发,这在农村是可以的。如果他们不进城,会有什么后果?杭州人无菜无肉吃。杭州所有的垃圾都运不出去,粪便也运不出去。结束了。在这种胁迫下,军政府不得不改口说:“好吧,我们把剪发令推迟到年后吧。”——这说明剪辫令的执行不再那么严格了。这个过程意味着什么?说明这三百年来,我们的发型依然走在自由的路上,而且会越来越自由。

但实际上中间会有重复。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走在成都街头时,裤子就会被剪掉。如果有人的裤子太宽了,他们就会直接上去剪掉,而且伤口会很深,让那些女孩束手无策,走在街上。一边哭。

庄秋水:谁理发的?

杨早:就是一群愤愤不平的人,觉得你的行为有损市容,所以要剪掉。很多女孩只能用手帕扎起来,赶紧回家换裤子。就在这时,发生了这样的笑话。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三百年里,我们的发型,包括我们身体的处理,都在朝着自由的方向转变。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染发,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挑染。目前我们仍在取得进展。身体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们与我们处理自己身体的能力和信心有关。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才彻底废除缠足习俗。

杨早:但是民国元年有一件事是无法扭转的,那就是缠足。这是否意味着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改变自己的身体?

庄秋水:其实早在1904年或者哪一年,慈禧太后就已经下令废除这个了。

羊枣:满族人不裹脚,满族人也不裹脚。

庄秋水:他们入关的时候是反对缠足的,但是后来发现他们无法阻止。就像后来我要求理发却剪不掉一样,我承认——我们满族不裹脚,但是你们汉人要裹脚就看你们了。

杨早:当时缠足也可以作为民族气节的象征。有句话叫“男人投降,女人不投降”。即男子不得已穿清朝服装,扎辫子;女装不变,缠足不变——汉族女子自残,原来是件好事。有趣的。

庄秋水:后来国民政府通过政府行政命令,彻底清除了整个社会落后、落后、愚昧的象征。直到20世纪30年代,缠足的习俗才在中国社会被彻底消除。可见,很多真正涉及人们社会生活、身体方面的事情,其实是最顽固的。

自传教士进入中国以来,缠足就被认为是非常残忍的行为,是整个社会愚昧的象征。传教士走上层路线,找到李鸿章等高官做说服工作。他们还在社会上办杂志,到处宣传“中国妇女裹小脚,不接受教育,这些都是中国愚昧落后的重要原因”。直到后来康有为等人才意识到,如果我们不改变这一点,我们在国际上就无法翻身,我们的名声也太坏了。

康有为和维新派组织了房祖会、天祖会等,但你想这有多难。为什么女性会选择以这种方式残害自己的身体?因为从社会角度来说,不裹小脚就嫁不出去,或者嫁不进好人家。所以后来“房祖会”就有了规矩:“我们的孩子就应该在这个圈子内通婚,我的女儿嫁给你的儿子,这样就没有婚姻的后顾之忧,才可以自信大胆””。缠足花了几十年、近一百年才被彻底消灭。

1912年,宋教仁、蔡元培组织社会改革会议,共提出36条文章。现在看这36条,其中涉及到特别重要的社会问题,比如不再纳妾、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再婚自由;还有一些小方面,比如在家不打骂仆人,包括不再磕头。用作弓或鞠躬代替磕头。从后来民法《婚姻法》规定的各个方面,到我们人际交往中一些礼仪的微小变化,都是一整套的东西。那时。但这些要真正改变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且有些东西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废除。

如今,我们可以自由地设计发型,自由地穿衣,但在理念上,还有进步的空间。

阳早:你注意到一个特点了吗?清末最初提倡反对缠足的人都是男性。女性后来加入。

庄秋水:女人不愿意这样做。后来实行放手的做法后,有些妇女因为不肯放手而想自杀。他们想:“我还是个女人吗?”

杨早:而且这些人提倡缠足的理由现在看来很奇怪。——并不是说缠足损害了女性的身体,构成了对女性的压迫,而是意味着中国有一半的人失去了劳动和行走的能力。能力。

庄秋水:还有一个说法是“种子强则国家强”。人们认为缠足会影响血液循环和优质乳汁的分泌,不利于下一代的培养。

杨早:所以,重要的是,女人被束缚之后,首先她不能成为一个劳动者,其次她不能成为一个好母亲。你是否注意到,缠足的出发点是妇女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民族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们是反对缠足的。

为什么民国时期会出现这种思想呢?1911年底,上海成立女子北伐队,号召妇女参加北伐。但南北统一后,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会议,和其他几个小党联合成立了同盟会……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宣布了一个规定,说我们不接受妇女……妇女没有投票权。这件事闹得特别大,因为当时沈培珍、唐群英等老联盟成员都勃然大怒。他们上去给了宋教仁一巴掌。其实,这并不是宋教仁的主意。他们已经在南京与唐群英等人争论过为什么妇女没有选举权。中华民国成立后,并没有达成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协议。

庄秋水:我们刚提倡的时候,宣传是这样的,说你加入我们革命,以后就有选举权,女人就有各种权利。

杨早:那这不是“用人向前看,不用人向后看”吗?所以在民国时期,女性并不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却是一个潜在的、甚至是全球性的话题。如果你仔细看报纸,你会发现英国也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女权运动。为了引起全社会对女性的关注,英国的中产阶级女性不惜走上街头砸碎商店橱窗、暴力破坏公共建筑,并用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庄秋水:对,就是争取投票权。

杨早:我们还没有谈当选的问题,但是选举权就得这么激烈地争取。所以中国和西方在这件事上是呼应的。1912年,妇女们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奋斗。

庄秋水:全世界女性同步,相当于第二波女性觉醒。在英国,女性终于在1918年有了投票权,但她们设定的年龄是33,35,430岁及以上。女性到了30岁,可能会被认为是成熟或有知识的。

杨早: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量男性战死沙场,需要女性到工厂工作来填补空缺。这种情况加速了妇女选举权的获得。

1912年似乎很遥远,距今已经110年了。但看看我们刚才说的,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解决了吗?我感觉我们还在路上,还在一步步前行。我们现在确实可以有免费的发型、免费的衣服,但从理念上来说,我们能不能自觉地展现出我们为社会进步所做的努力?这样的努力能否体现在实践中呢?我和秋水都非常重视教育。我们怎样才能用教育来改变中国下一代的观念,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让下一代观念不变。

纵观历史,“恒”比“变”更有用

庄秋水:1912年3月5日,当时的《泰晤士报》对新旧之间的急剧变化进行了总结。其曰:“共和国成立,专制政权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大总统成立,皇帝灭亡;新内阁成立,旧内阁被摧毁;新官被设立,旧官制被摧毁;新教育被设立,旧教育被摧毁;枪炮被设立,弓箭被摧毁;新制服被设立,新制服被摧毁。羽毛冠补,制服毁;理发升,辫子毁;爱国帽,太阳升起,瓜皮帽消失;天足升起,细脚消失;阳历升起时,农历消失;俯则昌,跪则毁……”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新陈代谢》,我觉得是一篇特别有趣的史料。

感觉好像一夜之间新旧变化,但其实很多事情其实早就在改变了。例如,1912年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教科书”。事实上,这套书是自科举废除、新学制实行以来编撰的。其编辑理念第一篇文章说,“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的人格,一切都要以儿童的视角为出发点”。这与传统教科书有很大不同。以前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小学读物是《三十万万》——、《三字文》、《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都得是记住了。虽然有历史等通识教育的元素,还有一些植物学、动物学的知识,但总体来说离孩子的天性还是比较远的。

后来到了19世纪末,一些新事物逐渐进来,在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开始编写教科书。这是一个过程,包括将《三字经》改编成《时事三字经》,将五大洲、东西半球等传统读本中没有的地理知识纳入到这个体系中,包括西方历史。从教育制度和教科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晚清以来社会正在慢慢发生变化。

杨早:商务印书馆《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时事反应非常快。——四月份发生了一件大事。到八、九月份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它就已经被纳入了教科书。这是整整两节课的内容。这是怎么回事?泰坦尼克号沉没。速度快到我现在都难以想象。对于1912年的启蒙知识分子来说,他们不仅要向孩子们传授知识,还要以教科书作为传播启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重塑中华民国的理念。

庄秋水: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丰子恺编写的开明书店语文教材完全是白话文。当时一流的知识分子都参与了教科书的编写。

杨早:是的。我觉得课本是我们研究民族心态、民族知识、民族常识时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人一生的知识都是从课本中获得的。像《启蒙语文讲义》这样的书,本来编的并不是为了中小学使用,而是为了每天上班的“社畜”自学,是为了上班的店员或者工人自学。没有接受太多正统教育。的。因此,它也被编写得特别实用和灵活。它实际上教会人们如何写文章、如何使用文字、如何写信,这些对于塑造一个民族的心理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素。相反,它比教育部发行的教材影响力更大,现已成为经典。

所以,这也是我抄袭《申申》来构造《原周记》的原因。作为历史作家,我们都知道写“变化”比较容易。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无论是1911年辛亥革命还是“庚子事件”,都留下了太多的信息,大家都喜欢看到这种“变化”。”一种感觉。更难写的是“常态”,也就是日常生活。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中国出版后会引起知识界的巨大震动?原因是什么?就是这本书写的是无事生非的一年,——1587,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是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工作机制。

因此,写“常”比写“变”更难,“常”不如“变”漂亮,但从历史的整体考虑,“常”比“变”更有用。当事情发生变化时,我们并不关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复辟、革命、改朝换代,一切破碎,重新开始。但到了1912年,问题出现了:我们如何重新设计这个社会?我们如何重新开始我们的日常生活?由此,每个人对民国、民国的看法也不同。

组织/羽翼

返回列表
上一篇: 幼儿园生活常识的总结教案,幼儿园生活常识的总结教案中班
下一篇: 生活小常识家里有蟑螂吗,生活小常识家里有蟑螂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