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三山是哪几座山(五岳三山指的是哪三山)
原标题:五岳三山是哪几座山(五岳三山指的是哪三山)
导读:
文章来源:地球杂志封面图片:西岳华山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三山五山”,万里江河,或雄伟壮丽,或美丽神奇,到处都是迷人的风景。如果说土地是中国的厚重躯体,河流就像中华澎湃的血液,山脉是中国的脊梁
文章来源:地球杂志
封面图片:西岳华山
中国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山五山”,万里江河,
或雄伟壮丽,或美丽神奇,
到处都是迷人的风景。
如果说土地是中国的厚重躯体,
河流就像中华澎湃的血液,
山脉是中国的脊梁。
错落有致的山脉、连绵起伏的丘陵和高耸的高原
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近70%。
创造了中国奇峰壮丽、名山众多的盛景。
华山日出
传统文化中,常用“三山五圣山”来指代中国的名山。
《三山》空灵、空灵。
源自尘世的道教,始终处于“江湖”之外。
“五山”的地位受到尊重,
因入世而受益的儒家思想,历来与“庙”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它具体指的是哪座山,历史上有多种版本。
蓬莱、方丈、瀛州成为流传最广的道教“三山”。
在后来的文化传承中,
人们更多地把黄山、庐山、雁荡山并称为“三山”。
黄山
“从五山回来,不看山,不看山。”从黄山回来就不看山了。”
后代的情感
出自明代徐霞客登黄山时的赞叹之情
“环渤海内外,没有像徽州黄山这样的名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止观!”
这就是“天下本无山”的由来。
石猴观海
黄山的形成
它是地质历史时期岩浆活动的结果。
本区主要景观
属花岗岩峰林地貌。
“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峨眉之清凉”
因为它具有其他名山的这些特点,
黄山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群峰
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
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为三大主峰。
天都峰
奇松、奇石、云海、温泉合称“四绝”。
迎客松已成为东方礼仪文化的象征。
云海
黄山曾经是一个岩石颜色绿黑相间的地方,远处可以看到蓝天。
历史上称为夷山,
黄山之名源于轩辕黄帝的传说。
后来这座山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黄山市名称的由来。
迎客松
雁荡山
“海上名山,天下无双”
雁荡山
它是一座火山岩浆作用的天然博物馆。
它的特点是极厚的流纹质火山岩。
作为火山活动的遗迹,
雁荡山的地质历史十分复杂。
两次大规模的火山形成和复活,
我国东南沿海众多火山遗迹中
也非常罕见。
雁荡山
雁荡山以风景秀丽而闻名。
其中以灵峰峰和灵岩飞渡的夜景最为美丽。
常被世人称为“仙境之山”。
历史上,它甚至被称为中国的“东南第一山”。
雁荡灵峰
明代徐霞客曾三度游雁荡山。
我怀着“拜访朋友”和“奉献自己”的真诚态度,留下了两篇游记。
不仅歌颂了雁荡山的多姿多彩的风景,
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地理发现。
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
他曾评价徐霞客的科学研究,
“他的游记读起来不像17世纪学者写的游记。
它更像是20世纪田野探险家的考察记录。”
庐山
鄱阳湖畔、长江南岸,匡庐山巍峨耸立。
庐山是一座孤山,有山无脉。
地质上属典型的地垒型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还有丰富的江南地层剖面。
以及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它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的发源地。
如琴湖
“匡庐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庐山以雄、奇、险、秀而闻名。
青峰、秀山、银泉瀑布、云海奇观,
还有盛夏般的春天气候,
造就了久负盛名的著名风景区和避暑胜地。
庐山西海
以及历史名人和文物
也使庐山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李白七奇因庐山
《望庐山瀑布》
它已成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座丰碑。
庐山三叠泉
与《三山》的洒脱优雅相比,
“五山”更加真诚、雄伟。
《三山》的故事扣人心弦,而《五山》则更像正史,早已经得到官方确认。
古代国家秩序的中心并不是领土边界的几何中心,而是随着首都的位置而变化。因此,“五山”大多是相对于封建王朝都城的位置而设置的。
早在秦汉时期,《尔雅》中的“石山”和《尚书大传》中都记载了“五山”,即“岱山、霍山、华山、恒山、松高”
中国历史上,不少地方割据势力或偏安诸国都对“五圣山”情有独钟,力求顶礼膜拜。在中原大一统王朝,自汉武帝以来,历代皇帝都对“五圣山”赋予了极高的标准。和牺牲:
“五山”在唐代被称为“王”,在宋代被称为“皇帝”,在元代又被称为“皇帝”,在明代甚至被称为“神”。”。
泰山
“中山”、“天下第一山”、“五山中最受尊崇”
山峦万千,唯有泰山享有此盛名。
玉皇顶
泰山敢为“五山”之首。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
虽然绝对海拔不如西部的山脉,
然而,它矗立在华北平原东部,
齐鲁平原之上,
山势巍峨险峻,雄伟雄伟。
尤其是泰山十八盘酷似天门云梯。
它一直被视为高贵、神圣的象征。
泰山十八盘
泰山地区以其自然景观闻名于世。
这里还有着名的文化历史,
自然与历史的交汇与碰撞,
使泰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雄、险、奇、秀、幽、神秘、浩瀚”
构造运动不仅赋予了泰山独特的自然景观,
还造就了雄伟古朴的泰山石——片麻岩。
泰山拥有大量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典型的地质遗迹。
也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地层。
作为华北平台的二级结构单元,
泰山地区自太古代以来已有近30亿年的历史。
地质演化历史记录,
它是探索地球早期历史奥秘的天然实验室。
彩石溪
天高不可及,所以我们在泰山上为它设立了祭祀仪式,以求接近神灵。历史上的皇帝曾多次在此祭祀。
孔子也曾“登泰山而小天下”。
大量的文化古迹,
泰山堪称东方政治文化的缩影。
也是中国人民“天人合一”理念的寄托之地。
华山
西岳华山,又名太华山。
北临黄河,南望秦岭,东接山西、河南,西接长安。
历史上是西北地区进出中原的门户。
华山主峰海拔2160米,为“五山”之首。
西岳华山
华山有5座山峰,
大雁落南峰,日出东峰,
西峰莲花、北峰云台、
中峰美丽的姑娘,
五座山峰周围环绕着莲花。
华山西峰
“山无石不奇怪,山无石不奇怪”。山没有纯净的岩石,也就不足为奇了。
华山被削成十里五千尺,只是一石而已!“古人说华山奇石奇观。
科学研究支持这一观点,
华山的形成可以这样理解:
它由完整而巨大的花岗岩岩体组成。
它的原型大约形成于1.2亿年前。
花岗岩岩体在地球内部和外部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
经过水流的风化、剥蚀和侵蚀,
最终,形成了一座座如同刀子般的险峰,矗立在城墙上。
华山论剑
“谁会用倚天剑斩断倚天峰?”
壮观的地质遗迹和花岗岩山峰地貌,
这使得华山享有“天下第一险地”的美誉!
但因为华山太险,
因此,唐代以前很少有人来这里。
唐代以后道教盛行。
道士们沿着山谷,逐渐在北坡上挖出了一条险路。
最终形成了“自古华山大道”。
衡山
南岳恒山,历史上又名霍山,
它以其山峰突出、森林般的山地景观而闻名。
被誉为“五山第一秀”。
衡山云海
衡山位于湖南省中东部。
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
它在2亿年的地质历史中被冲刷和侵蚀。
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衡山主峰
南岳区内,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座。
海拔500-1000米的山峰有17座。
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米。
这些“南方天柱石”群矗立在
海拔不足100米的湘中盆地,
更明显山高谷深,峰险坡陡。
衡山祝融峰
南岳之所以被称为恒山,是因为
因为它位于中国二十八星座中的真星之翼,
“度英计衡”,就像一个衡器,
能称量天地的重量,能“以大德称万物”,
故名“恒山”。
因为镇星旁边有一个“长沙星”,预示着长寿。
古时恒山属长沙。
因此,衡山也衍生出“寿岳”的称号。
“寿比南山”也借用它来比喻。
衡山不老峰
恒山
北岳衡山,又名圆岳、紫岳,
历史上曾指河北大茅山。
今天的北岳主要指山西大同浑源县境内的恒山。
恒山山脉横跨山西、河北两省。
山势蜿蜒起伏,奔腾如线,
西通雁门,东通太行,南通三津,北通云台。
是塞外高原通往冀中平原的咽喉要道。
这里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北岳恒山
五亿年沧桑,
恒山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运动。
最终形成断层山,
并暴露出大量古老的石灰岩。
恒山的基岩……遭受了剧烈的风化,
创造了尖锐的山峰和深谷,
很多地方的相对高差都在1000米以上。
恒山山谷
恒山有多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
其中主峰天风岭海拔2017米。
被誉为“人天北柱”、“天下第一名山”。
山上的悬空寺,
原名“悬空阁”
建于公元491年,
是一座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的独特寺庙。
又以“上达天,下达天”的险峻而闻名。
恒山悬空寺
嵩山
由于地处黄河流域中华文明核心区,
“外国”嵩山很早就载入史册。
夏商时期,嵩山被称为“巍峨”、“巍巍山”。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
以嵩山为中心,
“左带和幽华”,
嵩山定为中岳,原名“中岳嵩山”。
嵩山峻极峰
嵩山通常分为东、西两部分。
《诗经》云:“宋为天下最高山,高如天”。
他说的是东边的太室山,
主峰峻极峰,海拔1494米。
西边是少室山,
最高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
嵩山
少室峰
从地质角度看,嵩山位于华北古大陆南缘。
它形成于大约35亿年前。
嵩山完整的山脉已经暴露了35亿年。
新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5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拥有完整的华北地台地层剖面,
地质界称之为“五代同堂”。
25亿年前的“嵩阳运动”
1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
八亿年前的“少林运动”
全球三大剧烈的造山造地运动就发生在这里。
他们留下了丰富而清晰的地质遗迹。
因此,嵩山又被称为
一本记录地球演化的百科全书。
嵩山云雾
那么,什么是三山五神山呢?
中国有三山五山。
不仅仅是那些创造神奇、风光无限的地质遗迹,
不只是几座历史名山,高楼林立,人杰地灵,
而是承载着自然与人文的万千习俗,
融化在民族的血脉里,体现在家国情怀里,
铭刻在文明的记忆中。
图片摄影:赵红山
部分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编辑王政
排版闻一妮
回顾刘丹